長江商報消息 ■吳傳清
  中國經濟是典型的大國經濟,區域發展條件差異特征明顯,實施促進各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是實現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保障。
  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三次重大調整
  1.1949—1978年:向內地推進的平衡發展戰略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生產力佈局畸形,工業主要集聚在東南沿海一隅。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長時期實施向內地推進的平衡發展戰略,國家投資重點佈局內陸地區,先後出現了“一五”時期(1953—1957)、“三線建設”時期(1966—1975)兩次大規模向內地推進的投資高潮。
  實施平衡發展戰略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社會主義生產力平衡佈局理論和前蘇聯的社會主義生產配置理論,現實依據是出於備戰的國防安全考量。實施平衡發展戰略,有其歷史的合理性,實施效果利弊並存,“利”表現為推動了內地工業化,促進了內地經濟發展;“弊”表現為片面追求平衡發展目標,制約了沿海老工業基地發展和潛力發揮。
  2.1979—1990年: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的不平衡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後,國家投資、產業佈局的重心轉向東部沿海地區。“六五”時期(1981—1985)註重優先發展沿海地區經濟。“七五”時期(1986—1990)揚棄沿用30多年的“沿海、內地”區域格局兩分法,採用“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帶劃分法,優先加速發展東部沿海地帶,重點發展中部地帶的能源、原材料工業。
  實施不平衡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是鄧小平1978年底倡導的“先富後富、共同富裕”論,理論依據主要是增長極理論、梯度推移理論等歐美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理論。不平衡發展戰略追求經濟增長的效率目標,實踐的顯著成效是形成了一條從南到北沿海岸線延伸的沿海開放地帶,經濟特區、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等特殊經濟區成為重要的增長極,有力地推動了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動機”、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但集聚效應大於擴散效應,也導致地區差距特別是東西部差距的不斷擴大。
  選擇特定區域,設立特殊經濟區培育增長極,發展外向型集聚經濟,輻射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是彰顯“中國模式”的重要成功經驗,也成為了俄羅斯、朝鮮、越南、老撾等國效仿的典範。
  3.1991—至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為了防止地區差距不斷擴大可能引發的“兩極分化”態勢,區域協調發展成為國家戰略關註重點。以1999年為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歷經了兩個不同階段。
  1991—1998年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啟動階段。1991年,《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文件首次提出“促進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和協調發展”,強調“生產力的合理佈局和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是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1995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強調,“堅持區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必須貫徹的重要方針。國家“九五”計劃(1996—2000)將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列為重要戰略任務,明確重點建設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即長江經濟帶)、環渤海灣地區、東南沿海地區、西南和華南部分省區、東北地區、中部五省地區、西部地區等7個跨省區市的經濟區域。區域協調發展總方針的提出,標志著改革開放以來實施了12年的不平衡發展戰略調整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1999年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標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十五”時期(2000—2005),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重點是“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中部地區發展”和“提高東部地區的發展水平”。“十一五”時期(2006—2010)和“十二五”時期(2011—2015),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的構成演變為“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
  目前國家實施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簡稱為“4+4+4”戰略。第一個“4”指西部、東北、中部、東部四大地域板塊,戰略重點是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第二個“4”指“老少邊窮地區”,即“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四類國家重點援助的問題區域;第三個“4”指“優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禁止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四類國家主體功能區。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現了“均衡(公平)優先、兼顧增長(效率)”目標導向,既首要追求促進各區域之間均衡發展的“公平目標”,又兼顧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效率目標”。實施範圍也基本上覆蓋了全國國土,成效顯著,形成了由沿海、沿江、沿邊、沿線和內陸縱深推進的全方位開放格局,有力地促進中西部、東北地區經濟發展,中西部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已連續多年高於東部地區,中國區域經濟呈現出相對均衡的增長態勢,地區差距開始出現逐步縮小的趨勢。
  總體而言,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與時俱進的積極探索,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框架體系漸趨成型,但仍有諸多的完善創新工作亟待拓展。一是本土化的支撐理論深化探索;二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規劃體系、政策體系和管理體制建設。特別是區域規劃、區域政策要體現不同區域發展需求、具有分類指導與管理的調控作用;縮小政策單元,提高區域政策精準性。三是國家級城市群、區域性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四是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的經濟帶建設。五是從完善市場機制、合作機制、利益協調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著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建設。
  未來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的五大熱點
  在繼續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主旋律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中的五大重大具體戰略將會成為未來實施熱點:
  1.主體功能區戰略
  “主體功能區”戰略是關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發揮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在國土空間開發實踐中的戰略性和約束性作用,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推動不同自然條件區域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將會引發區域經濟行為、區域經濟格局的重大變革,從根本上扭轉“以GDP論英雄”的“GDP崇拜”積弊,促進區域和諧發展、協調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2.重點地區發展戰略
  根據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關於四大地域板塊內重點發展地區、全國連片特困地區的部署,對國家已頒佈實施、將頒佈實施的一批重點地區發展規劃和連片特困地區發展規劃,加強實施跟蹤評估;新編製、實施一批跨行政區劃、深化區域合作的重大區域規劃。看似“天雨散花”、“滿天繁星”式的重點地區,實是支撐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托起“富強中國”的“星星之火”。
  3.內陸和沿邊開放戰略
  區域協調發展與擴大開放相結合,協同推動沿海、內陸、沿邊開放。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將會成為未來國家開放戰略實施的重點。擴大內陸開放,推動內陸與沿海沿邊地區協作,形成橫貫東中西、連接南北方對外經濟走廊。擴大沿邊開放,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4.流域經濟帶發展戰略
  貫通東中西的長江經濟帶、貫通東西的珠江—西江經濟帶,將會成為未來統籌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協調發展的重點流域經濟帶,成為促進中國經濟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支撐帶。
  5.海洋開發戰略
  在陸海統籌發展的國策下,實施海洋開發戰略,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將是貫徹落實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重點;將會拓展國土開發的新空間,培育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
  作者簡介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湖北省縣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  (原標題: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的三次調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bsesbuhkeb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